門洞里說農村
麥收季節(jié),農民盼望的是睛天,雖然在大太陽底下干活汗流浹背,但麥子能平安收回來;天一陰就心情不寧,心塞嗓子眼里,生怕一場雨把半年來的心血毀了。早上天有點陰,人們也不敢收拾割回來的麥子了。
這一帶的麥子地,地形不同,收麥的方式就不一樣,沿著鄉(xiāng)村公路的大塊地,能請來聯(lián)合收割機,到時在地頭上等著收麥子就是。丘陵地上的好多梯田,聯(lián)合收割機進不去,只能靠收割機、打草機割麥了,用三輪車把麥子拉回家,然后打場、曬麥、揚麥等等,才能收到麥子。還有一些小地塊,只能人工用鐮刀收割。
聯(lián)合收割機并不想到這里來,只是麥子已到收割尾聲,來這里看能掙多少算多少。麥子要一家一戶的收割,每家的地塊都不一樣,又小又不規(guī)則,田畝計量起來非常難,又得討價還價,機手們非常頭痛;人們又不是都象老文他們那樣,有話好說,按行情,做事干脆,不愿浪費時間討價還價,但這樣的人是少數。機手只愿收割那些位于大路邊的田。就石林黑塔村來說,也就是鐵路北面的三十畝地一帶的麥地。這些地,也是當年學大寨時平整出來的。
老文他們雇聯(lián)合收割機割了三十畝地上的麥子后,又到各家零碎的地上半機械半人工割麥,用三輪車把麥子拉回家,然后打場、揚麥、曬麥等。
老文老土他們,孩子們不在家,只能合作抱團割麥。合作的好處顯而易見,勞動效率比較高,大家都很賣力,當然也存在苦樂不均的情況,但多年老朋友之間不太計效,因為每人擅長的方面不同。這一方面我多干點,下一方面你多干點。一般人家多請自己的親戚幫忙。倒是有的親兄弟之間不尷不尬的,各顧各。
早年間,好多人在外打工,可到在麥收時,不管啥樣也要回來,但現(xiàn)在這樣做的人不多了,即使家里有老人,割不了麥子,也是寄錢過來,讓老人們雇人割麥。他們認為,種麥子已經是虧本生意,為了收麥,大老遠回來,花了錢扣了工資不說,更大的損失是可能因此丟了工作。就是他們真的回來,也幫不上多少忙,還是雇人雇機子割麥。他們在農村長大,但說實在話,對農村沒什么感情,也沒干過幾天農活,即使有人干過,記憶中也是熱、累、疼、癢,熱是割麥時天熱,累是割麥時人太累,疼是麥芒刺在身上痛,癢是蟲子叮咬后癢的不行。
至于認為收麥是田園牧歌的想法,農村人在少時、青年時不會有,得等到中年、老年才會有,前提是衣食無憂。
收麥辛苦,增強了人們對城市的向往。種地不賺錢是共識,許多人家之所以還種,主要是順從了老人。在老人心里,農民不種地叫什么?不賺錢是不賺錢,但至少口糧是有了。家里有糧,心里才不荒,他們經歷過饑餓年代,老文這一代對饑餓還有記憶。前一陣子,一些地方就發(fā)生了搶購糧的風波,雖然早早就平下來了。今年的麥子長的不好,價也不高,老年人就主張,糧食不要全賣了,還是多存點好。
老明沒有帶城里的孩子,帶來了兒子棄之不用的小電石磨,老文老土就和老明準備象前些商量的那樣回歸兒童時代——在麥地里溜(撿)麥過一把癮,反正現(xiàn)在也是閑著。
土嬸說:你們這是在裝模作樣,有那功夫還不如想法把麥子收割的干凈點呢。過去撿麥子合算,撿一斤就是一天吃的糧,現(xiàn)在撿一斤還換不來一瓶水。
天晴了,老文他們把麥子曬開,然后去地里溜麥子。半晌(半上午)就回來了,天也熱了。
土嬸也沒辦法,只好把這些返老還童者撿來的麥子,先是用水洗了一下,在鍋里烘干水分后,用小電石磨面,篩了面后,又加點了麥面,和成了面,放在一邊醒面。在小灶上做涼粉、涼菜、切火腿腸、做西紅柿炒雞蛋、炒肉菜等,還搗了不少蒜。
然后老土在院里的老灶上用柴火燒水,土嬸在屋里用手工搟面。面搟好切成面條后,火也燒開了,土嬸從屋里端出面條往鍋里下,一會面就煮好了,撈出放在涼水盆里過了水后撈在碗里,讓這些懷舊老頭子們吃。
老明拿來從城里帶來的飲料、啤酒。
老文幾個人在門洞里一邊吃面一邊說:真是好吃!
屋里悶熱,院里干熱,而大門因前后通風,相比之下,門洞不算那么熱,還有點涼爽,所以中午人們常在門洞里吃喝、聊天、休息。
土嬸說:少吃點吧,麥子現(xiàn)在火氣大著呢,多吃菜。
老土不高興,說,咱家里現(xiàn)在有的是麥子。
土嬸說:可你們撿來麥子不多呀。
老文見狀趕忙說:面好吃,吃飽了,來點面湯?
土嬸說:中。多喝點面湯,原湯化原食。
老文他們吃著菜、喝著面湯聊。
老土說:種地真的不賺錢。
老文說:一畝三分地就是種金豆子也發(fā)不了財呀!
老土說:從前老話說,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坑頭。一個勞力至少種三十畝地。老祖宗早就說了,一人一畝三分地,所以全國十八億畝地必須保證,算下來差不多一人一畝三分地。
老明問:種三十畝地,得包幾家人的地?
老土說:自家的地再加上二三家吧。
老文說:就算你能包三十畝地,往高里算,一畝能掙一千,一年下來也不過三萬,現(xiàn)在隨便出去打工不會比這個差吧?
老土說:沒有辦法,家里走不開呀。
老文說:要想過的好一點,起碼也得種上百畝才中。
老土說:那不成小地主了?
老文問老明:你說呢?
老明不想多說,不管咋說他現(xiàn)在是城里人,多聽少說為妙。他回農村就是圖一下熱鬧,這下只好回答:從政策上說,這是家庭農場。國家也鼓勵,所謂地向種田能手集中,就是這個意思,種地的人當小地主,大地主也中。
老文說:到底是城里人,政策認識就是高。
老明說:實際情況還是你們說了算。
老土說:就怕小地主當不長。要是能長期的話,這些地集中到一塊兒,打一個井,不怕澆不上水了,今年就因為水澆的不中,減了產。
老文說:你還不是舍不得花錢,一心想等老天爺開恩。
老土不好意思,說:反正收入也差不多。
老文說:俺把地包給你,你接不接?
老土說:不接,誰知道你那一天要收回去呢?
老文也不生氣,說:俺說話算數。你想包多長就包多長。
老土說:如果能長期包,俺不但打井,還要多施農家肥,但這事你說了不算。只能種一天算一天,才不上農家肥呢,就上化肥。
老文說:(羑)河東面(下游)就是平原,平原的地好,前些年好些村搞整體轉包經營,但這些年聲勢小了。集中經營是有好處的,但人們的心理不容易平衡。糧食產量多了,認為自己吃了虧,要退田;糧食產量少了,認為對方不上心,錢不能少給。平地不易,山地更不易。
老土說:要是俺包了你的地,也怕到時你也是這個想法。
老文說:從長遠看,地必須集中到種田能手中,這樣糧食才有保障和競爭能力。
老明說:國外也是家庭經營,只是人家的規(guī)模大的多,有競爭力。我們人工成本雖然相對低,可小田地生產,農產品沒有競爭力,國家糧食安全不容易得到保障。
老文說:現(xiàn)在看來,小農生產也造成了巨大的浪費,以前村里四五個大水泵,協(xié)調好就能保障全村都能澆上水,現(xiàn)在你看,差不多家家備小水泵、水帶、水車……
老明說:你說的細一些。
老文說:地分了后,一方面提高了人們種地的主動性,另一方面也導致了資源的大量浪費。剛才說了,澆地時,全村用兩個大水泵抽出的水,能澆到不少好地,如果經過二級提水,山上的地都能澆到。這么多年下來,原來的水渠破爛不堪。現(xiàn)在是各家想辦法,不少人種地干脆靠天吃飯。今年的麥子長的不好,老天不下雨外,也有水澆不好的因素。有人算了帳,麥子減產少收了,但省了澆水錢,從金錢上看,并不算吃虧。
老土說:要不大家當小地主?
老文說:現(xiàn)在看來,只能慢慢來,不少人在城里呆不下去了,還是回到農村,至少有口飯吃,這是事關穩(wěn)定的事。都當小地主,種一百多畝,全村的地,二十來戶人家種地就中了,那么多人啥辦?
老土說:可是從城里回來的小青年,一天到晚就是在村里游蕩,要不就是發(fā)呆,還有就是沒完沒了的上網,有農活也不干,時間長了,怕他們吃、喝、耍都學會了。
老文說:他們看不上農活掙的這點錢。人家在城里一天二百多,不愿在農村干一天掙五六十的活兒。一天掙五六十塊只有那些老太太才干。城里也應該早點把用工信息轉達出來,讓他們回城,不然,就如你說的,遲早會出事的。別看他們現(xiàn)在不耍錢、不惹事,但時間長了就不好說了。咱們下一代人大部分已不在農村,比他們小的更堪,就算他們在農村還有地,地能成為他們的最后退路么?
老土說:不好說。不說這。給他們介紹對象吧。
老文說:他們并不焦急,想自己多玩幾年。
老土說:別說這沒用的,還是沒錢。
老文說:有錢也不,寧可天天玩游戲。在城里呆過的,不焦急;在農村的,才急的不行。
老土問:這些娃娃是啥想的?
老文說:現(xiàn)在農村辦事什么行情?
老土說:在新區(qū)里有房子,在村里有小汽車,還要出一大筆彩錢。
老文說:房、車用的上嗎?
老土說:房子、小汽車都是閑著,城里的房子空著,小汽車還不如小三輪有用呢,但潮流如此,沒辦法。再說了,有幾個孩子在新區(qū)打工?就是買房,在長期打工地買才對,F(xiàn)在各方面浪費太多。
老明說: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現(xiàn)在離婚的太多了,與那一天其雞飛蛋打一場空,還不如守身如玉做個樂天派……
老土說:你們注意到了沒有?也有人在地里撿麥。
老文說:有,一個老太太,地都讓別人種了,人家給錢。兒女們不在身邊,好象也給錢吧,加上養(yǎng)老錢,沒病沒災也能過去吧。撿麥應該是為兒女們撿的吧,好讓他們吃上新麥子做的饃。
老明說:懷舊。
老文說:應該直接給新麥子。
老土說:你不懂,她撿就讓她撿吧。
老文說:將來,咱們老的種不了地,把地包出去后,會不會也到麥地里撿麥?
老土說:有可能。
……
幾個老人一邊說,一邊發(fā)愁,種地不賺錢,想多種地又怕這怕那。對下一代的憂慮,從撿麥老人身上看到自己年老時……
老土說:不說了,好好休息吧,天黑前收拾麥子,接下來就是種玉米。
這情景在好多地方重現(xiàn)著。
羑河紀實系列均為原創(chuàng)
時間:2020-06-14 作者:大學生熱點網 來源:大學生熱點網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