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傳》——從子美看國人的家國情懷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這是杜甫在《偶題》中的感嘆,卻也被后世用作為對這位“詩圣”的一句評價。不久前BBC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發(fā)熱評,當中有這樣一句話:“世上有但丁,有莎士比亞,還有杜甫。”評價之高,可見一斑!抖鸥鳌返淖髡唏T至先生在文中這樣說:杜甫謙虛謹慎的學習和苦心孤詣的寫作使他的詩歌獲得巨大的成就,給我們留下來這部用血淚寫成的、引起后代千萬讀者同情和敬仰的“詩史”。但是他的詩的成就,只靠著高度的藝術(shù)修養(yǎng)是不夠的,主要還是決定于我們一再提到的愛祖國、愛人民的政治熱情。
杜甫是可敬的,卻也是可悲的,他的詩,甚至于他的人生,都是一部血淚史。幾乎和所有中國古代文人一樣,子美也曾雄姿英發(fā),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也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畢生志向。而杜甫的后半生卻是見證了大唐的衰敗、昔日的榮耀蒙上塵埃,見證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慘象,見證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涼。我曾有幸在圖書館花了幾個下午的時間拜讀了馮至先生的《杜甫傳》,正如先生所說,杜甫打動我們靠的不光是藝術(shù)修養(yǎng),更是他的那一份家國情懷。
有句話,每每提起都讓我倍感驕傲——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未曾發(fā)生過斷絕的國家。事實也的確如此,中華民族歷史上屢屢遭受磨難,五胡亂華,忽必烈南下建元,八旗入關(guān)屠殺,還是近代西方列強的剝削,二戰(zhàn)日本的侵略,偉大的中華民族都頑強地抗爭過來了,無論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又或是“投筆從戎去,刷新舊國風”,中華兒女血里的家國情懷也依舊流淌著。也正如總書記所說:“中華民族歷史上經(jīng)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
疫情期間,我們見到了許許多多的感人事跡,一份份請戰(zhàn)書、一個個紅手印、一面面飄揚的旗幟。處在一線的醫(yī)務工作者、與時間賽跑建設(shè)“雙山醫(yī)院”的工人們、還是挨家挨戶排查的社區(qū)人員……在這些優(yōu)秀的中華兒女的身上,我們看到了無數(shù)的發(fā)光點,這些正是我們中華兒女代代相傳的美德,流淌在骨子里的精神,是我們中國人的價值觀。特別是在這樣的特殊時期,我們能真真切切的看到往日的許多重大變故中所涌現(xiàn)的那些,他們可能是三峽移民中的 “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也可能是汶川地震中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而在這種特殊時刻,我們還能始終認可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些,才是國人的家國情懷。
時間:2020-08-13 作者:黃昊 林子楊 劉志鑫 來源:大學生熱點網(wǎng) 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