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之旅》前言
忘記了是哪一位偉人說過:“一個人的一生,無非是在地球上走來走去。”說得透徹。人作為動物界之一種,自然就要動;人生活在地球上,自然就是在地球上動來動去了。
但就每一個人來說,走來走去的目的地都是各不相同的。大人物志向遠大,一心成就一番大事業(yè),以流芳千古;小人物只顧眼前,致力于學一種手藝,以養(yǎng)家糊口。就像我的小女兒在回憶她母親一文中說的:“然而對我們蕓蕓眾生來說,則有另外一種活法,那就是給自己鎖定一個崗位,確定一個目標,傾其一生為之奮斗,然后油盡燈滅,活得真實自然,死得寧靜坦然。”
我就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個。生于窮鄉(xiāng)窮家,活在饑餓線上,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立志學點本事,使自己的生活能過得好一點。爺爺以及爺爺?shù)臓敔,都是種地的,“臉朝黃土背朝天”,一代一代,年復一年,依然吃不飽穿不暖。到爺爺這一代,看到那些大戶人家酒足飯飽,活得滋潤,又看到他們大門上貼的對聯(lián),才明白光是種地還不行,還得讀書,心里有墨水才行。這就是“耕讀傳家”。爺爺想著“耕讀傳家”,可那只是一個夢,他無力實現(xiàn),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孫子身上,讓我做一個追夢人。譬如寫一個“人”字,爺爺和我的父親只寫了左面的一撇,就是“耕”;把右面的一捺,也就是“讀”,交給了我。于是,我這一生,就注定了去追這個“讀”字,也就是讀書,學文化,以圓爺爺?shù)?ldquo;耕讀傳家”夢。
如今,80年過去,我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努力著。我從家庭走進學校,從故鄉(xiāng)寨里村走進縣城,走進省城;又走出中原,走進大西北;又從學校走向社會,走出了祖祖輩輩生活的鄉(xiāng)村,在繁華的大城市安了家,成為一個不大不小的所謂文化人。此時此刻,我才想到寫一篇回憶錄,總結(jié)一下走過的路,以告慰在另一個世界里的爺爺、父親,也給兒孫們留下一些紀念。
80年的漫漫長路,留下來的是一路深深淺淺的腳印?晌沂且粋懶惰的人,除了正規(guī)的上班之外,很少寫日記,對于走過的路,很像宋朝大詩人蘇東坡說的:“泥上偶爾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我翻箱倒柜地找,除了幾個記滿密密麻麻文字的采訪本外,什么都沒有找到。我只得開動腦筋,搜腸刮肚地尋,從故鄉(xiāng)寨里村開始,循著走過的路,這里的一鱗半爪,那里的片言只語,一點一點地敲開記憶的大門。就像一只寒暑往來的大雁,開春季節(jié)艱難的北征,在千山萬水之間飛飛停停,在這塊田野里尋過食,在那條河流里飲過水,在隱蔽的山窩里歇過腳,終于到了遼闊的北國。到了秋季北雁南飛時,回溯舊蹤,大多都已忘記了。加之多年往來,雁翅已老,許多往事再也記不起來了。經(jīng)過幾年的艱難搜尋,一些點點滴滴還是回到腦際,我將它們連接起來,才擬出了這本《追夢之旅》的大體輪廓。
在這個世界上,一切動植物都有著獨特的發(fā)展規(guī)律,生長有快有慢,成熟有遲有早。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棵果樹的話,我就是一顆柿子樹,仲春才發(fā)葉,盛夏才開花,晚秋才成熟。我起點低,進步慢,大學畢業(yè)走向社會時,對生活還是懵懵懂懂,直到中年才開始明白起來。這個階段我一直在學習,我把它叫做從鄉(xiāng)村到城市的階段。
從45歲到60歲退休的十數(shù)年間,才是做了一些事的階段。這時,我擔任了一家新聞單位的領(lǐng)導,盡管對于這個新聞官,我起初并不樂意,可是一旦干上了,還是全力以赴,因為它與我畢生要做一個文化人的夢想還是契合的。辛辛苦苦十幾年,風風雨雨十余秋,我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組織參與采訪報道,堅持為職工謀福利,一心一意要為祖國和人民做出些貢獻。其間,為了追求這個目標,揮灑過拼搏的汗水,享受過成功的喜悅,也經(jīng)歷過艱難的坎坷與曲折,遭遇過一個又一個磨難與委屈。可是,有上級組織的堅強領(lǐng)導,有戰(zhàn)友們同心同德的支持,我都一往無前,義無反顧,無論毀譽,不計得失,自始至終都沒有停歇,沒有畏懼。如今時過境遷,事實仍在,究其是非正誤,只有讓歷史來評判了。這是我燃燒生命的時期,在我一生的途程中,留下了一處較深的腳印。
從1999年退休之后的20多年間,應(yīng)該是我最幸福的時期。國家發(fā)給我足夠的養(yǎng)老金,住有所居,衣食無憂,兒女均已獨立,且各個孝順,我又夫復何求?但我身體尚好,雖然身歸“林泉”,卻又不愿坐吃等死,遂又拾起年輕時期的“作家夢”,開始回憶思考,著書立說,以此吐盡胸中之“絲”,熬干燈中之“油”。這是人生的終點站,生命的列車將在此拉閘,被送往歷史的深處。
當我拿起筆來追述這一段段走來走去的歷史腳印時,我不禁有點恐懼。過去,我看過許多偉人名家的回憶錄,他們的奕奕風采和成功之路曾令我敬佩不已?墒怯钟心囊粋“蕓蕓眾生”寫過自己的傳記,以流芳后世的呢?我是“蕓蕓眾生”中的一個,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yè),也沒有成功的秘訣,自然更不會有這種祿榮了。所以,我把自己的追憶只定位在“一個平常人的日記”上,把想起來的個人行止點點滴滴地記錄在本子上,讓兒孫們像讀“家譜”那樣,明白了這就是他們的祖先走過的路,他們就是從這里來的。在這一點上,我還是引以為豪的,因為我的父輩、祖輩們都沒有留給我片言只語,以至于當我尋根追祖時,他們的形象常常不免處于朦朧之中。
時間:2020-07-26 作者:大學生熱點網(wǎng) 來源:大學生熱點網(wǎng) 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