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學生在很多人的眼里是受過高等教育,有著豐富的知識的一群人。但是大學生也是人,也會有很多的問題,比如心理健康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如何提高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于大學生來說,保持心理健康最根本的方法是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此外,還應學會一些具體的心理調(diào)節(jié)方法和藝術(shù),提高自我心理調(diào)節(jié)能力。
1、提高挫折適應能力
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不要哀嘆自己為什么那么倒霉,總要遇到不如意或是失敗,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只是有大有小而已。孟子說過:“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將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也就是說,做任何事情要想獲得成功,必須得付出代價,而遇到挫折和失敗是所付出的代價的一部分。遇到失敗或是挫折并不可怕,關(guān)鍵的是你如何對待挫折,不能一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首先,正確認識挫折。挫折既是客觀的,又是主觀的。挫折對人的影響與其說取決于挫折本身,不如說取決于對挫折的評價和態(tài)度。所以,面對同樣的挫折,有的人焦慮不安、怨天尤人、悲觀失望,有的人卻心平氣和、冷靜應付、樂觀進取。因此,要正確認識挫折,才能戰(zhàn)勝挫折。應視挫折為正常,有正確的挫折認知方式,不能以以偏概全、夸大后果,還要看到挫折的積極效應。
其次,增強耐挫力。耐挫力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標志之一。又稱容忍力、挫折承受力,是指個體對挫折可忍耐、可承受的程度。耐挫力較強者,對挫折的反應往往較小、感受挫折的時間較短、挫折對他造成的消極影響;而耐挫力較弱者,則容易受挫折的不良影響,容易因挫折而一蹶不振。一個人耐挫力的大小,往往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主要包括生理因素、生活經(jīng)歷、思想基礎(chǔ)、個性特征、認知方式、期望水平和心理防御機制等。
再次,提高挫折調(diào)節(jié)力。耐挫力只是一種比較被動的挫折抵抗力,它主要起緩解壓力、等待時機、保持心理行為正常狀態(tài)的作用。而更積極、更有效的方式,則是對挫折直接進行調(diào)整、改變和排除,這種能力就是挫折調(diào)節(jié)力。其主要特征在于對挫折情境積極主動地適應,對心理矛盾自覺有效地調(diào)節(jié),不斷地協(xié)調(diào)外部環(huán)境和內(nèi)部環(huán)境,使其有利于個體的發(fā)展和提高。這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方法,它決定著一個人能否很好的把握環(huán)境、轉(zhuǎn)危為安、反敗為勝、化解困境、奪取最后勝利。這是一個人心理健康、個性成熟、人格健全與否的重要標志。
2、建立科學的心理防御機制
所謂心理防御機制,是一種擺脫精神緊張狀態(tài)的心理適應機制,通過調(diào)整自身的價值系統(tǒng),從而改變自己對挫折的認知和情緒反應,以減少精神痛苦,維護自尊心,求得內(nèi)心平衡。心理防御機制有積極和消極兩種。積極機制如升華、補償在緩沖心理挫折的同時,常常表現(xiàn)出一種自信、愉快、進取的傾向,可以使人暫時解除痛苦和不安,有助于個體積極戰(zhàn)勝挫折。消極機制(文飾、潛抑、否定、幻想、抵消等)只是一種自欺欺人,因為現(xiàn)實問題并未解決,只能使人逃避現(xiàn)實,或陷入更大的挫折或沖突情境中,過分使用還可能引起心理疾患。心理防御機制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一種相當普遍的心理現(xiàn)象,它本身不是病態(tài)的,但若運用不當或過分,會影響個人對周圍社會環(huán)境的適應,成為變態(tài)的表現(xiàn)。而一個人對心理防御機制的運用恰當與否,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如阿Q“兒子打老子”的防御機制。)對于大學生來說,學習和善于運用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來應付可能面臨的嚴重挫折情境,以求得心理平衡和自我完善,是大學生健康人格發(fā)展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但從本質(zhì)上講,心理防御機制的作用是被動的、暫時的,只能治標不能治本。它是在既定的挫折情境下,力圖緩解心理沖突,減少焦慮情緒,使人更好的接受挫折,而不是力圖去改變引起心理沖突與焦慮的情境,從而戰(zhàn)勝挫折,去奪取成功。因此,運用心理防御機制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樹立起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充分認識挫折對人生的意義,同時增進心理健康。
3、養(yǎng)成快樂習慣,做個樂觀者
我們很多人都以為如果自己健康、有成就、大家都喜歡你,自己就會快樂,其實,只有你保持快樂,才會更成功、更健康、更受人喜愛。不快樂的人總在等待快樂的到來,然而這種快樂多半會落空。我們并不是在解決某個問題、獲得某種成功時才快樂,而應保持一種快樂的心境,使之成為一種習慣。如果你不快樂,并不是你沒有快樂的理由,而是你沒養(yǎng)成快樂的習慣。我們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快樂、感受快樂的心。
4、發(fā)掘自身潛能
【案例】最大的寶藏
沙特有一個位25歲的姑娘,長得很漂亮。可是,她不明原因地“啞”了20年。多方醫(yī)治無效。一天,媒人領(lǐng)來一個比她大25歲的丑老頭子,姑娘的父親逼她嫁給他,一急之下,姑娘講出了20年來第一句話:“我寧死也不嫁給他!”姑娘的啞癥不治而愈。
中國《醫(yī)部全錄》記載:明朝年間,某地一姑娘得了一種怪病,打哈欠后兩上肢再也放不下來了,家人只好請來郎中診治。只見郎中看著病人說,治這病必須用艾葉炙肚臍下的丹田穴。說完,就動手去解姑娘的裙帶,姑娘羞得忙用雙手來護,不知不覺中兩個上肢都放下來了。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屬于醫(yī)學范疇的事。但這對人生不無啟迪。一個人只要處于一種特定的環(huán)境氛圍中,然后給人以一個刺激,往往會激起人體內(nèi)潛在的一種神秘力量,使原先的癥狀徹底解除。其實,許多研究人類潛力的科學家都曾指出,人的能力有百分之九十處于休眠狀態(tài),未曾探測開發(fā)。有部分專家甚至表示,其實人的能力有百分之九十五都尚未被用于生活、工作中。
人是極容易安于現(xiàn)狀的,我們的惰性是阻礙進步的最大障礙,一旦走入這個死巷,就很少能夠出來。有的人終其一生,也不知道自己的潛能到底有多大。假如我們多給自己一次嶄新的嘗試,多一點勇氣,多一些勇往直前的干勁,或許,你會發(fā)現(xiàn)一個全新的自己。你不但能做,而且能做得很好。
5、學會人際交往和寬容
人是社會的人,交往是人生發(fā)展的內(nèi)在需要。當一個人的交往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情緒低落,甚至會產(chǎn)生孤獨、空虛、抑郁、自卑和恐懼等不良心理,嚴重的會在行動上表現(xiàn)出自我封閉、逃避現(xiàn)實、自暴自棄,或與外界沖突、對抗,甚至喪失生活的信心和勇氣。處在青年期的大學生,這種交往的需要更加強烈。許多同學都有這樣的體會,與朋友在一起共同從事一項有意義或有趣味的活動,可以放松緊張的情緒,可以集思廣益、獲得啟迪,可使人變得輕松、愉快、效率倍增,可使生活豐富多彩。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所說:“只要能夠創(chuàng)造真誠相處、互相理解和彼此尊重的氣氛,就會出現(xiàn)奇跡。人人都可以由僵化變?yōu)殪`活.由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由依賴變?yōu)樽灾,逐步實現(xiàn)自己的全部潛能。”培根則說:“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訴,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善于交往的人,常常是健康、快樂和成功的人。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的自信心往往會不同程度地受到他人評價的影響,而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又往往與自信心的不足有關(guān)。因此,在交往中保持自信心,學會不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一個人的自信心只能通過他人對自我的肯定來建立,那他不僅沒有真正的自信心,而且在遇到困難時也很容易動搖。一些大學生之所以在人際交往中缺乏自信,往往并非真正缺乏能力,而是因為對他人的評價太敏感、太在意。而是因為對他人的評價太敏感、太在意。他們常常被別人的評價所束縛,以至于不能清晰地思考、自如地表達,在人際交往中縮手縮腳。因此大學生應學會對自我和他人的評價作全面、客觀的分析。培養(yǎng)起真正的自信。
寬容不僅是一種美德,也是交往成功的重要保證和心理健康的表現(xiàn)。寬容既表現(xiàn)為對他人的寬厚容忍、不斤斤計較,也表現(xiàn)為對自己的悅納包涵,不過分苛求。悅納自己、悅納他人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則。
6、適當?shù)淖晕叶ㄎ?br />
自卑、自負、爭強好勝、相互攀比、盲目競爭都是不恰當?shù)淖晕叶ㄎ。大學生要盡力避免。這樣既有利于自身發(fā)展,又有利于心理健康。此外,不少大學新生都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同一時間想做很多事情,仿佛同一時刻有許多事情壓到自己頭上,等著去處理、去完成。這是造成心理緊張、焦慮、煩惱的一個重要原因。一些新生常常感到自己有許多東西要學,有許多事情要做,但又不知從何入手,內(nèi)心焦慮不安。這是一種有害于心理健康的不良習慣。當我們面對一大堆的事情會感到緊張、憂慮和焦急,這種感覺不是因為學習、工作引起的,而是因為我們的心理狀態(tài)造成的,其原因在于“我應當一下子把事情干完”的想法。事實上,我們一次只能做一件事。如果我們不貪多求快,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手頭正在干的事情上,踏踏實實地一件一件地去干,就會感到輕松、充實,不再會有倉促和焦慮,而且可以把每一件事情干得更好。(角色放棄)
7、善于疏泄情緒
從心理衛(wèi)生的角度講,過分壓抑自己的情緒,尤其是不良情緒,只會使情緒困擾加重,不利于心理健康。而適度的疏泄可以把不愉快的情緒釋放出來,從而使緊張的心理得到放松。但要注意適度,否則既影響了自己,又損害了別人。
【案例】清點生活
在非洲草原上,有一種不起眼的動物叫吸血蝙蝠。它身體極小,卻是野馬的天敵。這種蝙蝠靠吸動物的血為生,它在攻擊野馬時,常附在馬腿上,用鋒利的牙齒極敏捷地刺破野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無論野馬怎么蹦跳、狂奔,都無法驅(qū)逐這種蝙蝠。蝙蝠卻可以從容地吸附在野馬身上,落在野馬頭上,直到吸飽吸足,才滿意地飛去。而野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無可奈何地死去。動物學家們在分析這一問題時,一致認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遠不會讓野馬死去,野馬的死亡是它暴怒的習性和狂奔所致。
【案例評析】野馬面對小小的挫折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而是一味地暴怒、狂奔,結(jié)果導致了自己的死亡。大學生在面對挫折時,要學會理性、樂觀的看待,要學會適度宣泄,不要放縱自己的不良情緒,否則,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
時間:2020-02-13 作者:大學生熱點網(wǎng) 來源:大學生熱點網(wǎng) 關(guān)注: